8月23日,东京,李在明和石破茂面对面,聊了将近两个小时。会后证券公司配资,两人罕见地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。这一做法,韩日两国整整停了17年。还有一个细节同样醒目——李在明就任后第一次出访,选择的不是美国,而是日本。这个顺序,放在韩国外交史上都不多见。
两国要重启“穿梭外交”,也就是领导人你来我往,定期见面,把沟通常态化。安全上要加强战略沟通,意思就是在安全问题上多交流,少误会。经济科技方面,重点写了氢能和人工智能。社会治理层面,挂了地方振兴、少子老龄化、防灾合作。人员交流方面,工作假期签证要扩大,让两国年轻人往来更方便。说白了,这份公报是要把韩日关系拉回“正轨”,从“偶尔互动”变成“长期合作”,从“政治表态”变成“具体机制”。
但是,韩国国内有不少市民团体公开反对,超过600多个组织联名,主要指向“慰安妇”和“强征劳工”两件事。他们认为,以前那两个协议不公平,受害者的话没被好好听进去,也没有真正的道歉。
李在明竞选时也批过这些协议,可现在当了总统,说要“维持现状”,这就让很多人接受不了。他给出的解释是,当在野党时要斗争,当执政党时得包容;日本很重要,历史不能过度纠结。话不难懂,可不少人心里还是堵得慌。民调显示,他的支持率有往下走的趋势,幅度不大,但能看出压力。
有人一句话定性,说他“亲日”,没说透,我更愿意说是“现实挤压下的务实选择”。韩国的经济和产业链高度外向,半导体、汽车、电池,不少关键材料和设备依赖日本。比如高端化学品、精密机床、部分核心零部件,日本的优势还在。
韩国要稳住工厂,稳住出口,就得把对日渠道打通。把氢能、人工智能写进公报,看上去像大话,落在地上其实是想搞联合研发、标准对接、示范项目。用一个个工程去压住不确定,给企业和资本吃颗“定心丸”。
另外,半岛这几年一直紧张,导弹试射一波接一波,军演演练也多。韩国往日本靠近一些,目的是把“联动”做顺,把“应急反应”做快。这样做有没有风险?有。三边配合越多,对面就越容易用更强硬的方式回应,地区气氛会更紧。可站在韩国的角度,不做也不行。安全这件事,最怕的是在关键时刻互相听不清、看不见、动不了。他们现在做的是先把“话筒”和“电话”接好,把“清单”和“预案”列全,哪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,也要把危险降到可控。
因此,美国可以说是这盘棋的大赢家,三边安全配合更顺手,美方在东北亚就站得更稳,军演、情报、技术护栏安排起来更容易。哪怕白宫换人,这个框架也不太会散,节奏也许会快慢不同,但方向不会变。日韩这条线一旦运转顺畅,美国的影响力就会更扎实。
不少人觉得李在明变得太快,以前绝食抗议核污水,骂前任对日妥协;今天把日本当首访地,还发联合公报。这到底是“露出真面目”,还是“形势所迫”?我更愿意把它看成“角色改变”。选举要动员情绪,执政要承担后果。选前说重话,选后做实事,这在政治上很常见。你可以不喜欢,但这就是现实。重要的是,他有没有越过界?从材料看,他没有承诺在历史问题上“彻底翻篇”,只是维持既有协议;社会层面的伤口并没有被宣布愈合,争议也还在。不难想见,历史问题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突破,经济与安全的合作会先走一步。
把镜头转向中国和俄罗斯。对中国来说,信号很清楚:韩国会把对美日的同盟关系放在更靠前的位置,对华会“保持距离”,经贸照做,政治上谨慎。关于“是否来参加93阅兵”的话题,外媒普遍判断他不会来,理由也不复杂:不想得罪华盛顿,也不想得罪东京。
看起来,中韩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想在他任内明显推进,希望不大。那该怎么办?用一句话概括:公事公办,稳字当头。经贸合作继续,安全沟通不断,人文往来保留空间,别指望惊喜,也别期待大转弯。
俄罗斯更担心的是安全外溢,美日韩三边配合要是往反导、反潜、情报融合的方向走,远东方向的压力会更大。对俄军来说,侦察与反潜的频次一上去,兵力与资源就得跟上。韩国不会主动找俄麻烦,但紧张的气氛会推着俄往朝方那边靠一些,加强技术和后勤的互动。这条线一紧,东北亚就像跷跷板,一边加码,另一边也会跟着抬头。
这个时候,再看“中方怎么应对”:经贸照常,安全守规,沟通不断,技术自强。海空相遇守住规则,减少误判;产业链该合作就合作,同时加快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;政治上少做情绪化动作,多做耐心沟通,哪怕只是在工作层面,也要不停下来。只要把自己的节奏稳住,外部的风浪就难把船掀翻。
还有人问,李在明和尹锡悦,到底像不像?就这几个新闻看的确挺像:对日关系要修,对美同盟要稳,三边协作要做。不同之处,可能在语气、节奏和与中国互动的温度。眼下这一届,更像是“保持距离但保留通道”。这是一种求稳的姿态。别期待他在历史问题上做出剧烈动作,那会引发更大的政治震荡,他没必要冒这个险。
现在很多人把李在明这次首访日本看成“投名状”。我不这么看,它更像“把风向定住”。方向定住了,机制就能搭起来,项目就能铺下去。中期看,这条路会带来三个变化:一是三边安全配合更顺手,军演、预警、反导这些动作更协调;二是经贸科技上有一批看得见的合作项目,哪怕不惊艳,也能持续;三是历史问题继续摆在那儿,时不时冒个头,但不至于全面压倒其他议题。这三点叠在一起,就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东北亚节奏。
对中俄来说,该警惕的点很清楚。警惕“制度叠加”,也就是机制一个接一个把安全配合固化下来;警惕“技术整合”,尤其是信息层面的互通;警惕“舆论绑架”,当安全合作被不断包装成“价值同盟”,大家的回旋空间会变小。办法也不复杂。中方把自己的常态化行动做好,把沟通渠道常开,把经贸合作做稳,把关键技术补齐,就能守住底线;俄方把远东方向的态势管理好,把与朝的互动尺度拿捏好,也能稳住台面。
中俄需要警惕证券公司配资,但不必恐慌。把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,别被对方的节奏带走,就是最稳的应对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