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2月17日凌晨,经过连续三天四夜的长途跋涉,54军162师终于抵达广西。火车尚未停稳,士兵们便迅速以连为单位,井然有序地从车厢里跳下来,朝着指定的疏散区域疾步前行。通常情况下,部队初到战场会得到几天的休整时间,但作为王牌部队的162师正规杠杆配资平台,常年处于一级战备状态,始终保持着战斗姿态,因此他们到达的第二天便立刻投入了战斗。
2月18日下午,162师下辖的486团还未吃完午饭,就接到了出发的命令。任务是通过水口关出境,支援42军进攻复合县城。通往复合县城的道路上有座山,地方居民称之为观音山,而我军则称它为孤山。孤山恰好位于两条公路的交汇处,任何过往的车辆都必须绕道而行,这使得通行异常艰难。尤其是坦克和汽车,一旦不减速就有翻车的危险。
越军意识到了这一地形优势,于是便在孤山周围构筑了严密的防线。他们修建了环形战壕,并在其中布置了坚固的坑道和经过改造的石洞工事。前沿阵地上还埋设了铁丝网、地雷阵以及竹签陷阱,显然是为防备我军的进攻做了充分的准备。针对坦克部队,越军还部署了强大的反坦克火力网。在如此严密的防守下,我军的几次强攻孤山均遭遇了惨痛的挫折,损失了数辆坦克和大量车辆。
展开剩余80%孤山若不能攻克,我军的大部队根本无法突破敌人防线,顺利进入复合县城。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162师486团1营,营长苟传凯和教导员陈先明立即决定,趁夜色潜伏到孤山脚下,进行详细侦查。孤山的地形非常复杂,右侧是高山,左侧则是一条急流,四周被密集的甘蔗林环绕,这使得大规模的兵力难以展开。经过分析,营指挥部决定采取奇袭战术,利用敌人预料不到的突破口,打一场突然袭击。
营指挥员的目光最终锁定了孤山北侧的一块悬崖。这一悬崖直上直下,即便是攀爬技能极强的猿猴也很难上去,因此越军几乎没有在北面布防。于是,1营决定派出16名精干的敢死队员,趁夜色悄然攀上孤山顶,待战斗开始时,以俯瞰的角度对敌军实施打击,令越军措手不及。
这些敢死队员都是从连队中挑选出的骨干,身强力壮,技术过硬。他们带着必要的攀登工具,分成四个小组,悄悄地在黑暗中接近孤山。在这片漆黑的夜幕下,越军几乎不敢开火,因为他们知道,任何火光的暴露都可能引来我军炮火的毁灭性打击。然而,尽管没有敌军的直接威胁,这16名敢死队员的攀爬依然充满危险。许多陡峭的绝壁需要战士们相互扶持,甚至有人踩着队友的头和肩膀,搭起人梯,才能一步一步地向山顶进发。有时,前方的战士不小心踢落石头,下面的战士们立刻用身体挡住,避免发出声音,免得引起敌军警觉。
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爬,这16名敢死队员终于成功登上了孤山顶,顺利地锁定了敌军藏身的一个重要洞口。尽管他们的双手和双腿被擦破,身上沾满了血迹,但他们毫无怨言,开始监视敌情,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。
2月20日清晨,进攻的命令终于下达。根据计划,工兵首先利用“三二零爆破法”摧毁敌军防线。这种爆破方法通过先引爆一个大炸药包,借助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将山石和小炸药包抛向敌阵,从而扫除阵地上的地雷障碍。紧接着,高射机枪改为平射,压制敌方火力,为步兵冲锋提供掩护。此外,阵地前方的一大片甘蔗地被点燃,防止越军趁火打劫,逃入其中藏匿。
随即,1连冲锋号角响起,部队开始向孤山发起进攻。驻守在孤山的越军已经习惯了我军的战术,当他们听到步兵的进攻时,立即从山洞里钻出来,低着头沿着战壕进入阵地,准备进行顽强的阻击。就在这时,山顶上的16名敢死队员开始行动,他们像冰雹一样将手榴弹投向敌军阵地,紧接着,密集的冲锋枪火雨倾泻而下。越军毫无防备,顿时死伤惨重,剩余的敌军迅速撤入山洞。不到半个小时,明面上的战斗已经结束,但孤山的彻底攻克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
我军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一个目标,那就是要消灭越军的有生力量。若任由敌军逃入洞中,他们很快就会卷土重来,之前的一切努力将毫无意义。而孤山上的天然溶洞复杂异常,火箭筒和机枪等重火力无法对其形成有效打击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团指挥部果断决定派遣一支工兵排,带着2吨烈性炸药前往。炸药爆炸后,整个孤山的半边被炸飞,埋藏在山洞中的越军全部被葬送在了这天然的坟墓里。
几天后,1营7连的司务长郭生贵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任务,担任副连长,带领战士们继续进行战斗。郭生贵原本只是一名负责炊事的后勤人员,没想到居然要拿起枪,成为一名真正的战斗指挥官。在他的日记中,详细记录了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几次惊险经历。
2月20日,7连刚刚结束了孤山的战斗,尚未恢复体力,便接到了连夜挖掘战壕的任务。战壕的挖掘工作非常消耗体力,郭生贵心疼着战士们疲惫的身影,便带着文书童建设一起去河边打水。由于夜色太深,视线极差,两人摸索着来到河边,却因不熟悉地形而找不到下水的路。郭生贵小心翼翼地拿出手电,蒙上红布,打开照向一旁。正是这微弱的光线,引来了河对岸越军的扫射。两人听到枪声后,心跳加速,以为自己已经无路可逃。幸好子弹贴着郭生贵的头顶飞过,他险些丧命。
2月25日,7连接到了新的任务,带队深入敌后侦察敌情。在这个陌生的战场上,最为致命的障碍就是对地形的不熟悉。我的军队大部分地图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法国或日本人绘制的,很多标记道路的地方,实际上早已被荆棘覆盖,无法通行。在一次急速行军中,副团长紧急求助通讯员识图,可因为他在地图上找不到准确的坐标,导致整个行动的指挥陷入困境。幸运的是,7连的许科元指导员精通地形学,他凭借丰富的经验,带领队伍成功穿越密林,找到了正确的路径。
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郭生贵再次陷入险境。一次在搜索敌人时,他由于过于兴奋,误入了敌军阵地。幸好,一名新战士的机敏发现并击毙了藏匿的越军,否则郭生贵可能会失去生命。
战斗继续,7连的英勇表现令敌人闻风丧胆,最终顺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